治阳明之表热有三法∶热在上焦用栀豉汤吐之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家不实矣;热在中焦,用白虎汤清之,胃火得清,胃家不实矣;热陷下焦,用猪苓汤利之,火从下泄,胃家不实矣。 虽发热不死者,阴出之阳也。
叔和不知此义,谓寒毒藏于肌肤,至春变为温病,至夏变为暑病。六七日乃阴阳自和之际,反见躁烦,是阳邪内陷之兆。
但得膀胱水去,而太阳表里症悉除,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。凡中风寒,必发热恶寒者,风虚相搏而然也。
如有浮即有沉,有大即有弱,有滑即有涩,有数即有迟。”此热伤太阴之标,自阳部注经之症,非太阴本病也。
中州四肢,皆脾所主。夫少阴脉络肺,肺主鼻,故鼻中涕出;少阴脉络舌本,故舌上苔滑;少阴大络注诸络以温足胫,故足冷。
辞虽异而意则同。今谓麻桂二汤只宜于冬月之正伤寒,而三时不可轻用,其失岂不多乎?